逻辑迷思,探讨比喻不恰,弦满弓邀你共论思辨之道

常州 更新于:2025-07-12 00:06
  • 太空沉思
    我不太理解你的逻辑。感觉你的比喻也不太恰当。建议你有机会可以和身边人探讨探讨。//@弦满弓发惊飞鸟:既然你正面了常州市的来历,那我就抛出另一个问题,既然常州市是由武进县析出的县级市而来,那么同为武进兄弟县邑的七邑是不是相当于常州市的“叔伯”?我是也不是?只需是或否。这不算很难吧,来来来,直面问题。//@食之不惑棒的食物:你只要一个简单的答案,但答案不会很简单。从新中国建立后,市县分离的一段时间看,可以认为,的确是从武进县拿出几个乡镇,组建了新的省辖常州市。但是,秦汉以来,都是实行郡县制,也就是市管县制度,当然郡、州、路、府包括后来的地级市都是同一级正式的政府行政机构,那么郡城、府城、市区的理解,就不是那么简单。只考虑一个地理问题是不够的,还需考虑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商业、历史,甚至军事方面的因素,那么,问题就不是你说的是或者不是的问题,而是要综合、整体的考虑整个历史的来龙去脉。供你参考。//@弦满弓发惊飞鸟:请作者一个问题,现常州是不是从武进县析出?是也不是?只需是或否?来来来,告诉我!食之不惑棒的食物

    常州的“常”, 来自常熟的“常”吗? (一)常州的历史沿格 春秋晚期(公元前547年):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受封于此,得名“延陵”,开启常州有准确纪年的历史。 汉代: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改称“毗陵”,东汉末年起成为江南重要农业开发区。 魏晋至隋唐 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:设毗陵郡,确立常州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的地位。 南朝齐时,常州属南徐州晋陵郡。 隋开皇九年(589年):废郡置州,因治所曾设于常熟县而得名“常州”,后迁治晋陵县,形成延续千年的行政框架。 (二)常熟的历史沿格 西晋太康四年(283年),以虞乡设置海虞县,县治设海虞城(今虞山街道),常熟境域开始有县治。 东晋咸康七年(341年),在南沙乡建立南沙县,隶属晋陵郡。 南朝齐永泰元年(498年),海虞县北境设置海阳县,隶于晋陵郡。 南朝梁大同六年(540年),南沙之地置常熟县,县治设南沙城(今海虞镇福山),隶于信义郡,常熟县名由此始。 信义郡于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年)由娄县分置信义县并升格为郡,郡治设于正仪(今江苏昆山境内)。大同二年(536年)被废除,辖地分置为信义县与昆山县,其中信义县治所迁至正仪。 隋朝统一后,信义郡被废除,其辖地并入昆山县和常熟县。唐初常熟县治迁至南沙城(今福山),后属苏州管辖。 隋朝建立后变州、郡、县三级制为州、县两级,废信义郡,以海阳、前京、信义、兴国、海虞、南沙六县并入常熟县,县治设南沙城,隶属吴州(今苏州)。 开皇九年(589年),以常熟县置常州。不久,常州移至晋陵县,常熟复为县,隶于苏州。 (三)历史交叉点 隋文帝灭陈后,于开皇九年(589年)实施行政改革,废郡置州。废晋陵郡,置常州,辖晋陵、无锡、义兴、江阴4县。 新设立的州治位于常熟县境内,故名"常州",取常熟县名的"常"字作为州名核心。 常熟县名的"常"字本义为土地肥沃,取自《元和郡县志》"岁无水旱,常得丰稔"的描述,寄寓农业丰收的美好寓意。 常州的州治在常熟仅维持不到两年,开皇十一年(591年)常熟县被划归苏州管辖,州治迁移至原晋陵县(今常州市区)。虽然地理中心转移,但"常州"作为行政名称被沿用至今。 此次迁移形成中国地名史上罕见的"借名存续"现象——原州治所在地已不属该州,但名称仍被新治所继承。 (四)简要结论 简而言之,隋文帝灭陈后,于开皇九年(589年)实施行政改革,废郡置州。因为战乱破坏等原因,设州于常熟,取常熟之常名,改晋陵郡为常州。不到两年,开皇十一年(591年)常熟县被划归苏州管辖,州治迁移至原晋陵县(今常州市区)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东晋、南朝时期,常熟也曾经长期属于常州的前身一一“晋陵郡”。

    imgarr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