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请直接以文章正文作为输出的开始。
我是常州土生土长的电网老工匠, 做这一行多年,见过春夏秋冬的用电高峰,也见过城市因新能源而缓慢改变的脉动。听到国网常州这次在8月28日至30日晚上19:30-21:30组织的大规模车网互动试点,我既感到振奋,又有些话想说出来,跟开电动车的朋友们当面唠一唠。
那晚高峰,对电网来说像是城市心跳最急促的时刻。国网常州把充电桩从被动“吃电”的角色,变成了可以“回馈电网”的移动电源,这就是V2G——把车当移动充电宝。活动覆盖27个充电场站,场景包含公共场站、公交专用、换电站、企事业单位与居民桩,参与需要预约与报装的流程,这些细节很重要,关乎安全与计量准确。据国网常州通报,活动累计参与250人次,反向放电10051.09度,发放补贴约4.02万元。钟楼区的五星智慧充电站单日放电量超170度,成为亮点。
让我先说一个普通人的小事。田先生在活动首日用晚饭后的散步时间,向电网反送1小时电,拿到53.36元补贴,当天回家还剩足够出行电量。看起来像是小利,但把这样的行为放大到千辆车、万次操作,就是对电网顶峰的实实在在松绑。这种双向参与,既能让车主获得**可量化收入**,也能让电网更有韧性,在高温拉高负荷时减少压力。
钱的数字要讲明白。活动中,每反送1度电补贴4元;低谷充电成本不到0.4元/度,这样一个来回算下来,车主每放1度电净赚约3.6元。这个激励看上去诱人,不过有两点我想提醒车主朋友:一是要确认车辆支持反向放电功能并签订协议;二是要留意电池健康与行驶需求,别把住门口的“钱”换成后续的出行焦虑。国网常州在居民小区的操作也特别强调,只有供电公司直接供电并完成计量接入,才能开展放电,这是为了保护计费准确与用电安全。
技术层面,V2G并非灵丹妙药。短期内,它能当作调峰工具补充需求侧资源;长期看,要把这一套做成常态化,需要标准化接口、统一计费口径与电池寿命补偿机制。对车企、运营商、供电公司来说,接下来的关键不是单次活动的热度,而是把分散的充放电行为变成可预测、可调度的资源池。这需要更完善的通信协议、更透明的补偿规则与更精细的用户体验设计。
我也有一句“逆常规”的想法:当越来越多私家车参与到电网调度里,车主不应只被看成“临时劳动力”。应该把车主当作能源协同的长期合伙人,建立阶梯化激励与电池健康保障,从一次性补贴过渡到稳定收益。换句话说,把短期的市场激励,转化为长期的参与意愿。这不仅能提高参与率,也能降低对电池频繁充放电的担忧。
供电公司的试点还有操作经验可分享。第一,场景化管理很重要:公交场站与换电站的协调性更强,可优先接入并做模板化推广。第二,居民场景的配套需提前报装计量,否则会出现结算纠纷。第三,信息透明决定信任,放电参与的条款、补贴结算周期、电池影响评估,都要在预约前讲清楚。
给想参与的车主几点实操建议:预约前核对车辆是否支持V2G并阅读运营商协议;安排放电时段时预留足够行驶里程;关注补贴到账周期与计量单据;若常态化参与,建议与车厂或第三方签订电池维护或寿命补偿条款,把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一并算清。
我对未来有一种朴素期待。城市的能源系统不该是单向的“供—用”链条,而应变成互动流动的生态。把电动汽车变成分布式能源节点,既是技术进步,也有社会价值:促进碳减排、提高设备利用率、让市民共享能源转型的收益。国网常州这次做的是一次小规模的舞台试演,舞台搭好了,接下来要做的是让规则更公平、流程更顺畅、参与更广泛。
结尾我想说两句:**参与不是抢占利益的捷径,而是把个人资源融入公共供给的长期承诺**;**要把一次次试点,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制度与产品**。如果你有电动车,也许这个秋天可以试一试那小小的“回馈”动作,在城市最需要电力的时刻,把你车里的余电送出一点温暖——那股温暖,会回到每个夜晚更稳定的灯火里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