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校名“耽误”的石油化工巨头摇篮,常州大学,强校实力与不为人知的“委屈”

常州 更新于:2025-10-03 23:10
  • 魔法海风0K
    被校名“耽误”的三桶油亲儿子:常州大学,石油化工强校的实力与“委屈”

    提到常州,人们会想到它“龙城”的别称——齐、梁两朝15位皇帝在此发迹,也会调侃它“骑恐龙出行”的趣味梗。但这座GDP破万亿的江南名城,还藏着一所被校名严重“耽误”的高校——常州大学。它没有“石油”“化工”的名头,却是中国石油、石化、海油(三桶油)的“亲儿子”,石油化工领域的实力派,就业进国企、出国拿高薪两不误,分数却意外亲民。

    从石油化工根脉里长出的高校

    常州大学的身世,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深厚基因。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江苏石油化工学院“江苏工业学院”,2010年更名“常州大学”。这个看似“去行业化”的改名,让不少人误以为它是普通地方院校,却不知它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三家央企共建的高校,更是中石化系统干部培训的“老基地”。这种渊源,让它在石油化工领域的资源和认可度,远超校名给人的第一印象。

    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院校,它的石油工程、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。这些专业组在江苏的录取分数虽不是最高(仅排第四,前三被电子信息、机械、计算机等热门工科占据),但从就业回报来看,性价比却相当突出。

    就业:进国企是家常便饭,出国也能拿高薪

    在三桶油的校招江湖里,常州大学是妥妥的“常客”。2024年秋招&春招数据显示,它在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的录用(含递补)总人数达378人,其中中石化一家就录用301人,几乎是中石化校招的“嫡系部队”。细化到企业,镇海炼化、上海石化、金陵石化等中石化巨头,每年都批量录用常大毕业生。

    从专业就业去向看,石油化工类专业进国企的比例高得惊人。比如油气储运工程专业,84.62%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;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也有56.25%的国企就业率。即便是化学工程等专业,也有不少毕业生进入中石化、中石油的下属企业。

    更意外的是它的国际竞争力。在石油与减排相关领域,常州大学的毕业生在加拿大等石油资源国颇受欢迎。有案例显示,毕业生赴加拿大攻读硕士后,入职当地油田企业,年薪可达10万加元(约合人民币47万元),虽然工作强度大,但收入和发展前景让不少人直呼“真香”。此外,依托扬子巴斯夫等国际化工企业的合作资源,它在化工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升学路径也很通畅。

    被校名和地域“掩盖”的实力

    常州大学的“委屈”,一半来自校名,一半来自江苏的高教竞争格局。

    改名“常州大学”后,它丢失了“石油化工”的行业标识,不少考生和家长误以为它是综合类院校,忽略了它的工科优势。而在江苏,11所211高校的光芒太过耀眼,常州大学虽有实力,却难以在省内“拔尖”。更现实的是,作为省属高校,它的招生名额主要倾斜本省(57个专业组面向江苏),外省名额极少(如广东仅2个专业组),这也导致它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远低于实际实力。

    但对分数中等、追求就业稳定性或国际发展的考生来说,常州大学是匹“黑马”。它既有三桶油和化工国企的就业保底,又有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积累,出国发展也有成熟路径。如果能放下对“校名名气”的执念,关注专业实力和就业出口,这所被名字耽误的高校,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    常州大学的故事,也折射出高校圈的一个现象:有些学校名字普通,却在细分领域藏着硬实力。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,选校时不妨多挖一挖这些“宝藏高校”的底色,或许就能找到分数与价值的最优解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